參觀前,高翅與(yu) 學生黨(dang) 員們(men) 交流“丹青”之義(yi)
高翅向師生黨(dang) 員講述張自忠將軍(jun) 革命故事
高翅與(yu) 師生黨(dang) 員交流八路軍(jun) 抗日動員大會(hui) 國畫作品
胡敏教授參觀畫展
學生黨(dang) 員參觀畫展(以上圖片由 記者 川竹 攝)

一名觀展同學在抗日名將張自忠畫像前拍下作品細節(學通社記者 孔繁霄 攝)
(通訊員 孔繁霄)6月23日上午,校黨(dang) 委書(shu) 記高翅與(yu) 我院師生黨(dang) 員一同來到學校藝術館,參觀“丹青·歲月”主題畫展。
“你們(men) 如何理解‘丹青·歲月’?”“對本次展覽有什麽(me) 期待?”觀展前,高翅同參展的學生交流道。他說,本次展覽是建黨(dang) 一百周年之際的主題畫展,“歲月”就是指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走過的一百年崢嶸歲月,“丹青”就是黨(dang) 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他指出,學校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方式是多樣的,希望能通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展覽促進同學們(men) 德智體(ti) 美勞的全麵發展。
走進展廳,師生就被一幅抗日名將張自忠的畫像所吸引。“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wei) 其死,毫無其他辦法 ……”高翅走到畫作前,為(wei) 師生朗誦起張自忠犧牲前留下的《抗戰家書(shu) 》,並講述了湖北棗宜會(hui) 戰中抗日將士英勇作戰、為(wei) 國捐軀的革命事跡。他說,《抗戰家書(shu) 》中“隻要我等能本此決(jue) 心,我們(men) 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jue) 不至亡於(yu) 區區三島倭奴之手”一句抒發了將士們(men) 的救國之誌,畫家在畫作中通過對作戰圖的描繪進行了體(ti) 現。
在一幅表現八路軍(jun) 抗日動員大會(hui) 的國畫作品前,師生被宏大的表現手法震撼。“在中華民族最危亡的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高翅從(cong) 延安寶塔和陝北山川景色的繪畫藝術入手,向師生講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抗戰初期進行紅軍(jun) 改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抵抗侵略的曆史。
此時,動科動醫學院劉梅老師發現,畫作中毛澤東(dong) 同誌身著的軍(jun) 裝上紅色五角星和紅色領章格外顯眼,與(yu) 整幅畫作的灰色色調不同。高翅說,畫作中一抹紅色好似一點星火,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響應和擁護,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觀展過程中,師生在兩(liang) 幅再現疫情防控的作品前駐足觀看,這兩(liang) 幅作品描繪了新冠肺炎疫情最嚴(yan) 重的時期武漢的“逆行者”——社區誌願者和外賣員。高翅說,藝術源於(yu) 生活,第一幅作品背景是鮮紅色,表現了生命的主題,誌願者們(men) 為(wei) 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而不顧個(ge) 人安危。通過第二幅作品,他向師生分享了疫情時的所想所感,並表示“隨時準備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dang) 誓言黨(dang) 員同誌要說到做到,在黨(dang) 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要抱著必勝決(jue) 心並為(wei) 之奮鬥。
觀展結束,高翅在回顧幾組展現中國時代發展的繪畫作品時談到,這些畫作以藝術的方式展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wei) 了人民,帶領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艱苦奮鬥,不斷開創曆史偉(wei) 業(ye) ,創造美好生活的激蕩歲月。他寄語觀展的師生,藝術審美是“熏”出來的,從(cong) 事教學科研也要有審美能力,積極參與(yu) 營造一個(ge) 更人文、更開放、更自在的校園氛圍。
劉梅老師分享到,許多作品都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認為(wei) 八路軍(jun) 抗日動員大會(hui) 的國畫作品中,作者的表現形式非常精巧,既描繪了龐大的人群和宏大的背景也勾勒了細節,深刻而震撼。她表示,通過欣賞繪畫作品,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曆史,可以更好地加強廣大師生對黨(dang) 史的學習(xi) 和理解。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劉興(xing) 斌表示,從(cong) 抗日戰爭(zheng) 到抗擊疫情、從(cong) 民族團結到改革開放,每一幅作品都生動而深刻,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讓師生回顧了黨(dang) 領導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變遷,領會(hui) 了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源於(yu) 黨(dang) 的領導。他表示,觀展的學院師生一定不虛此行,在多元化的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中,能夠將理論學習(xi) 轉化為(wei) 教學科研動力,自覺做到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在黨(dang) 的教育培養(yang) 下成為(wei) 國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審核人:劉興(xing)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