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塗儀(yi) 琳 孫嘉俊 攝影:子江杭 王仲凱)恰值百年華誕,7月25日至30日,為(wei) 傳(chuan) 承大別山精神、追憶革命先烈,星空体育网站入口官网牧醫陽光黨(dang) 員專(zhuan) 項支教隊利用周末與(yu) 支教課餘(yu) 時間,先後前往大別山,金寨縣斑竹園鎮將軍(jun) 廊、紅軍(jun) 亭、烈士陵園等地參觀紅色革命舊址,學習(xi) 愛國主義(yi) 精神,並對烈士後代及黨(dang) 員先輩家庭進行走訪調研。
挺進大別山,感受革命心
7月25日上午,隨著一聲哨響,身著紅軍(jun) 裝、頭戴紅軍(jun) 帽的牧醫陽光支教隊的隊員在長嶺關(guan) 村村幹部童裕才的帶領下,前往張體(ti) 學紀念廣場溫習(xi) 入黨(dang) 誓詞。高溫天氣與(yu) 太陽暴曬、厚重的軍(jun) 服、難行的山路給隊員帶來別樣的體(ti) 驗。“很難想象革命時期前輩們(men) 是如何抗住天氣與(yu) 敵軍(jun) 帶來的雙重壓力,堅守革命信念,負重前行的。”隊員周浛楗感慨道。身著紅軍(jun) 裝進行宣誓時,隊員們(men) 心潮澎湃,仿佛置身於(yu) 革命歲月,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men) 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砥礪奮進的精神。

隊員們(men) 不畏山高路遠,繼續挺進大別山內(nei) ,探尋張體(ti) 學為(wei) 保護紅軍(jun) 財產(chan) 中彈後在大別山養(yang) 傷(shang) 時的藏身洞穴。為(wei) 感受革命旅途艱辛,隊員們(men) 選擇了最原始崎嶇的山路前行:“革命先輩們(men)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我們(men) 當引以為(wei) 傲。”隊長呂滿一邊在前方探路,一邊回首與(yu) 隊員說道。山路陡峭又恰遇昨夜一場大雨,泥土鬆軟,青苔遍布,碎石鋪地,帶有利刺的灌木橫生,螞蟻蛇蟲不時現身幹擾,上山的每一步都要帶著試探與(yu) 小心。雖然隊員在路上都收獲了或大或小的傷(shang) 口,但是他們(men) 咬緊牙關(guan) ,在相互幫助、彼此鼓勁中突破重重困難,順利到達了養(yang) 傷(shang) 洞。洞口山泉水流湍急,在草木的遮擋下極其隱蔽,洞穴占地隻方寸,雖然臨(lin) 近午時,但洞內(nei) 光線仍舊陰暗濕潮。隊員們(men) 陸續進入洞穴參觀,聽當地大學生張帆講述山上居民幫助中彈的張體(ti) 學養(yang) 傷(shang) 的故事,感受軍(jun) 民一家親(qin) 背後的深刻含義(yi) 。
走進紅色土地,追憶革命先烈
7月25日下午,經過午飯的短暫休整,隊員坐上公交,來到了2.6公裏外的安徽省金寨縣斑竹園鎮,探訪立夏節起義(yi) 爆發背後的革命意義(yi) 與(yu) 革命精神。在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十一軍(jun) 第32師部朱氏祠,隊員逐一走過夥(huo) 房、宿舍、紀念館,讀懂了祠堂對聯:“斑竹滿園,製作數杆長槍,維持共產(chan) ;紅花遍地,訓練三軍(jun) 大隊,保障民權”所講述的故事。接著,隊員們(men) 相繼步行到紅軍(jun) 亭與(yu) 將軍(jun) 廊,了解到徐立清、漆遠渥等15位開國將軍(jun) 與(yu) 數位革命先輩的故事。

懷著對革命先烈的敬佩與(yu) 敬仰,隊員在午後烈日的照耀下,到達立夏節起義(yi) 革命烈士紀念園。數百級台階直立而上,821名烈士的墓碑環繞簇擁著紀念碑,默默訴說著那段血與(yu) 火的崢嶸歲月。腳底的台階滾燙,頭頂的陽光炙熱,隊員心中的火熱與(yu) 信仰也逐漸凝實。踏上數百台階,走過數百墓碑,隊員邁著堅韌的步伐,終於(yu) 登上山頂,站在紀念碑下,一起沉默緬懷為(wei) 革命犧牲的先烈們(men) 。
“雖然中暑了,但是對831位革命先烈的崇敬,支撐著我走上山頂。”在山頂上休息了半個(ge) 小時,從(cong) 眩暈狀態恢複的隊員孫嘉俊笑著說道。恐高的隊員塗儀(yi) 琳在緬懷儀(yi) 式結束後,倒爬著一步步下了階梯,談起這段經曆,塗儀(yi) 琳說出了心裏話:“革命先輩值得我們(men) 懷念、緬懷,正是他們(men) 炸碉堡、麵戰役,流血犧牲才換來當下的幸福生活,我不想錯過這個(ge) 可以與(yu) 革命烈士們(men) ‘交流’的機會(hui) 。”
品革命精神,傳(chuan) 紅色基因
支教隊隊員們(men) 利用周末與(yu) 課餘(yu) 時間,走訪了當地的革命先輩。一踏入院子,便看到了偌大的“光榮之家”四字,這位革命先輩叫熊海清,1950年生,1972年正式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員,至今已有50年黨(dang) 齡。入黨(dang) 後,熊海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經征兵入伍,成為(wei)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鐵道兵中的一員,因其在建設滿歸鐵路時做出傑出貢獻而受獲“光榮在黨(dang) 50年”紀念章。

在與(yu) 先輩的交談中,熊海清談到造鐵軌的過程:“那時候的技術不像現在這麽(me) 先進,也沒有那麽(me) 多車給我們(men) 用,我們(men) 都是用擔子挑著鐵塊挑著石頭,一步一步運過去。”的確,從(cong) 老人家的身上也可以看到鐵路建設的歲月裏留下的痕跡,站立時他的右肩總是明顯地向下傾(qing) 斜,大概是長期重壓所致。然而當隊員問起時,熊海清卻揮手不語,轉身拿出了“光榮在黨(dang) 50年”紀念章與(yu) 隊員們(men) 分享。他要求隊員們(men) 時刻牢記黨(dang) 的宗旨,緊跟黨(dang) 的步伐。“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你們(men) 做為(wei) 黨(dang) 員、預備黨(dang) 員,不能忘記從(cong) 前的困境,沒有那時候艱苦卓絕的努力,就沒有欣欣向榮的明天。”通過了解熊海清的故事,隊員們(men) 對吃苦耐勞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紅色基因中有自信,指引我們(men) “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紅色基因中有定力,警策我們(men) “風雨不動安如山”;紅色基因中有擔當,激勵我們(men) “越是艱險越向前”。重走紅色故地,品讀紅色故事,傳(chuan) 承紅色精神,牧醫陽光黨(dang) 員專(zhuan) 項支教隊在革命先輩的講述中重溫紅色基因,也繼續通過支教將經典講述給山區的孩子們(men) ,譜寫(xie) 三代人的傳(chuan) 承,延續共產(chan) 黨(dang) 的光輝。
指導老師:譚力銘